3.善用情感共鸣在新媒体平台引导话题
情感是个人与事物接触或互动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,是构成态度的主观成分和重要环节。众所周知,在“乌合之众”之时,群体的表现是无意识、情绪化和低智商的,若尝试用理性之声对民间舆论场进行引导是非常不可取的。此外,教育乃立国之本,强国之基,教育网络舆情一旦爆发,网民情绪非常容易失控且成指数传播,因此,人民日报系媒体在应对感性色彩浓烈的教育网络舆情事件时,通常利用微信、微博等民间舆论场渠道,善用能引发网友情感共鸣的表达引导话题。具体表现为:①选择接地气的文字,善用比喻贴近受众。例如,小学生家长竞选家委会在群里发简历引起网友热议,称选家委会像选CEO,对此@人民日报将此家委会比喻为拼爹会,讽刺家长竞选形同炫耀,得到多数网友的点赞支持。比喻手法更接地气,易于理解。②利用情绪鲜明的措辞为事件定性,凸显人民日报的态度。例如,人民日报微博对南昌大学院长性侵事件发表评论中带有“斯文败类”“禽兽”等词,对南京站女童被猥亵发表评论中带有“黑手”“愤怒”等词,对陕西师范大学连续11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,用“赞赏”“意义”等词发表评论。③常用引发共鸣的疑问句,代表人民发声。例如,在教育部督促地方迅速解决中小学供暖问题上,@人民日报称“为官当有同理心,如果自己在办公室享受暖气,怎忍心让孩子受苦?”在全民关注的红黄蓝事件上,@人民日报称“虽需进一步调查答疑解惑,但一家劣迹斑斑的幼儿园为何能不断扩张?所谓的‘心中最重要的是孩子’为何成了可笑标榜?”